<%@ page contentType="text/html; charset=gb2312"%> 美丽与哀愁 云南助学活动散记

首页>>副刊专刊>>纪实世界>>本页
 

美丽与哀愁 云南助学活动散记

    2006年02月07日  14:03    深圳晚报

深圳与云南,相隔千里但一脉相连,深圳人的爱心通过助学活动源源不断地送达千里之外的高原。令人欣慰的是,爱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里生根、发芽。2005年年末,深圳助学志愿者代表郭晓冰带着热爱,自费赴云南,看望了云南丽江、元阳、昆明的特困学生,并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了这爱的行程。——编者

1

玉龙雪山的背后

2005年11月8日,我参加了培志助学基金的秋季家访活动。

走近丽江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玉龙雪山。这是一座神秘山脉,是丽江地区纳西族世世代代的圣洁之魂。山顶终年积雪,半山青木丛丛,山脚四季如春,构成了一幅“阳春白雪”的美丽图画。因山腰时常雪雾环绕,犹如一条玉龙飞舞,雪山由此而名。

我们下榻酒店的正前方就是玉龙雪山,每天清晨,阳光映在雪山上,淡淡的白雾升腾,不断幻化出五彩缤纷,这就是著名的“日照金顶”景观。傍晚,夕阳西下,点点金黄与洁白的雪峰交汇在一起,放射出晶莹的光彩。不要说纳西人祖祖辈辈把它奉若神灵,我作为一个游客,心灵在那一瞬间也被雪山美丽而圣洁的身影所震撼。如果不是参加助学活动,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如此美丽的山水背后竟会有贫穷的阴影。

当晚,我们与玉龙一中被资助的学生见面,在有些昏暗的阶梯教室里,我看到了玉龙雪山容颜的另一面。那些孩子一一被叫到名字,来到我的镜头前,他们都是被资助的学生,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。

和卫英,一个漂亮的高中女孩,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与义工Alan,一个81岁的美国老人用英语对话,脸上一直保持着甜甜的笑容。但在这笑容背后,有一个沉重的家庭背景,姐弟三人同时读书,仅靠微薄的土地收入支撑。

和相鑫,一个瘦小的男孩儿,今年刚刚考入初中,但看上去像个八九岁的孩子。他的母亲得了头疼病没钱治,不堪病痛,一周前跳塘结束了生命。他的父亲中风、心脏病,丧失了劳动能力。还有一个妹妹小学即将毕业,家里连大门都没有。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儿,在学校仍然品学兼优,当我们问及他的家庭,他坚强地咬着自己的下唇,不说一个苦字,甚至只字不提他刚刚去世的母亲。我在心里为他流泪,小小年纪就要承受如此大的压力!同时也为他叫好:重压之下不向命运屈服,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!

和艳英,父母多病,姐姐出车祸瘫痪在床。

陈丽萍,来自单亲家庭……

太多太多的故事让你心酸,各种各样的生存状态让你感动,这就是玉龙雪山向我展示的另一副面孔。

与孩子们见面以后,我们来到了他们远在乡下的家。汽车驶过,引来路旁村民的驻足观望。在这偏远的山村,汽车分明是稀有之物。房舍一律是木结构的,家家户户几乎一个模子做出来:空荡荡的屋子里零散地堆放着一些白豆、玉米等农作物,在可以称作卧室的屋子里,拥挤着几张简陋的床,床上铺着干草,被子满是补丁,有的甚至就是一堆棉絮……

“这是和振勇家,他的爷爷刚刚去世。”“这是杨帅军家,兄妹两个都在读书。”……随行的乡长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提到这些学生的名字。此刻,这些孩子正在百里外的学校里读书。在朗朗书声里,他们是不是在为家徒四壁而忧虑?是不是惦记着被贫穷压弯了腰的父母?是不是为自己的弟弟妹妹还能不能读书而担心?

我理解了孩子们内心的沉重,但更多的还是感动。

深圳助学志愿者礼周老师曾托付我,到了太安,要去看一看深圳热心志愿人士在太安乡中学捐助的电脑房和图书室,二十多台电脑被太安中学当做新嫁的“女儿”装扮起来,孩子们终于可以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气息了。我打开电脑,一幅幅用电脑创作的作品映入眼帘,我发现,竟有好多幅电脑画都以玉龙雪山为题!尽管雪山在他们的鼠标下变异了,但皎洁而巍峨的身影清晰可见,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没有因为贫穷而改变。

当最后一天晚上与同学们交流之后,我走出玉龙一中阶梯教室的时候,突然看到这样一幅场景:几十个孩子一字排开,在夜幕中静静地站着。曾经来过玉龙一中的同伴告诉我,这是孩子们的惯例,每次他们都用这种方式送别。我的心更加凝重,那短短的十多米路程是我一生中走过的最漫长的路。我觉得自己如此弱小,觉得自己有愧于这个送别式。怀着痛苦从他们面前走过,听到身后有唏嘘声传来,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,转回身,向那群模糊的面孔使劲挥动着双手,大声地说:“孩子们,我会想你们的,我会再来看你们的。”

丽江古城,静如处子,远处的玉龙雪山在夜幕里隐隐闪现着它的洁白。

2

美丽的梯田我的家

多年来,我一直对大山情有独钟。与林立的高楼相比,不管是山间茂密的林木,还是怪异嶙峋的山石,都会让人感到大自然最原始的美。而云南元阳的山,却除此之外又多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感动。

2005年11月14日,我们来到了云南元阳,这是我的第二次元阳之行。

元阳地处哀牢山脉,初到元阳时,我有瞬间的窒息和思维的停顿:这是大山还是艺术品?只见一层层梯田直达山顶,如同天梯,直逼蓝天白云。梯田依山势而建,浑然天成。大则数亩,小则几平方米,虽不规则,但错落有致。梯田之间以田埂相隔,远望过去,那些田埂就像数不清的线条,蜿蜒交错,气势恢弘,满山遍野,连绵不断!

梯田是美丽的,梯田也是痛苦的。元阳以哈尼族人为主要居民,几千年来,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插稻、收割、灌溉、修筑田埂,每走一层梯田都要在垂直的田埂间上下跳跃,其辛苦可想而知。由于地处山区,高山上的梯田土质不好,产量不高,遇上山洪,就会颗粒无收。在俄扎乡的阿东村,我们看到一户人家全年只有三桶米,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收入了。

于是,在这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风景区,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情景:10多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儿,大约七八岁的光景,缠着前来拍照和观光的游人们:“可怜可怜,给我们一点钱买铅笔吧,我们给您唱歌跳舞。”显然是已经背熟了的台词!这正是读书的年龄啊,她们的手应该被铅笔磨出茧子,但在这里,这双小手却改变了功能。

自从看过元阳的梯田,我就尽力不再让自己的碗里有一粒剩饭,看见餐桌上倒掉的美味佳肴,心里就隐隐作痛。那些皮肤黢黑、身材瘦小、满脸愁容的山民常常闪现在我的眼前,我觉得每一点浪费都是暴殄天物,每一次奢侈的念头都是对生命的亵渎。而自从跟元阳的孩子们见过面,我就更多了一份责任。在这片美丽而贫瘠的土地上,那些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时时展现在我的面前,我觉得有义务向他们伸出自己这双目前尚显无力的手。

走近这里的孩子,才知道自己那双略显无力的手也是有用的。

资助一个初中学生,每年的费用为800元;在汝南乡,这个数字却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年平均收入;我们生活在都市里,这点钱尚不够我们在酒店吃上一餐……

元阳一中是我曾经两度到来的地方,这一次见面,认识了更多的孩子,开朗的普玲,内向的罗敬聪,可爱的罗成云,爱表演节目的徐航宇,还有两次邂逅的车俊逸……无一例外地,他们都有那么多的困惑,他们写在纸条上的问题,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带给他们的创伤:

“我是一个从小就没有父亲的女孩,当有人问我父亲在哪里时,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?这时我都有种想哭的感觉,同学们都说我很脆弱,我该怎样才能战胜我的弱点?”

“我的父母都快60岁了,看上去非常沧桑,母亲又多病,现在我的心理压力非常沉重,我该怎么办呢?”

“我的家庭十分困难,两个弟弟都在上学,现在初三的弟弟因为家庭困难,正在考虑让他放弃中考,母亲有心脏病,好多情况使妈妈操心。阿姨,我想问你要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兄妹三人不让妈妈伤心,我要用什么办法劝阻我的弟弟不要参加中考?”……

对于他们来说,精神上的饥渴更甚于物质和金钱上的匮乏!

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困难,我们一起组织了爬山活动。在小山上,我们通过做一些游戏,向他们揭示人生的哲理。整个中午,孩子们开心地笑啊,跳啊,在活动中、在快乐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。

可爱的李娟教我唱起了悠扬动听的元阳一中校歌,“梯田岸边有颗美丽珍珠,日夜照耀着巍巍哀牢山,这里山清水秀美景处处,清清泉水喷珠吐玉……”这首歌直到今天还时常在我的耳边回响,提醒我在都市的繁华中不要忘记远山的呼唤,在沉浮的商海里不要失去那一份天然。闲暇时间,我常常会轻轻哼上几遍这首歌,那片美丽的梯田已经成了我的骄傲和自豪,那些可爱可疼的孩子们已经成了我难以割舍的思念和牵挂。

3

走出大山

因为约好了与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见面,我们下午4点前就回到了昆明,稍事休整,孩子们就来了。

这是一群阳光灿烂的孩子,从大一的新生到大四的毕业生,他们来自云南大学、云南民族大学、昆明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。与中学生相比,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和快乐,这与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现状有着很大的关系。在热心人的资助下他们读完了中学,跨入了大学的殿堂,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不只是大山,他们拥有了更宽阔的视野。

整个晚上他们笑啊,说啊,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,这是中学时代所没有的,他们感受着成长的快乐。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,看到了山里那些中学生的明天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他们摆脱了贫困带来的痛苦和抑郁。开朗漂亮的阿铖尹告诉我,自从上了大学,她的心里就总是亮堂堂的,觉得这个世界好美。和绘琼是学英语专业的,她不停地与义工Alan开心地聊天。真替他们高兴,他们长大了!

用餐时,我问谁是大四的,一个女孩子立刻举起手,她叫和卫琼,艺术设计专业。看到她和她的名字,我忽然想到玉龙一中的和卫英,那个总是与Alan用英语对话的女孩儿,于是我问她:“你是从哪儿来的?”

“玉龙一中。”她说话的时候也带着笑意。

我越发觉得那笑容熟悉:“和卫英跟你有没有关系?”

“那是我妹妹。”

真巧!又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子,美丽而雄壮的大山给了她们灵气,也给了她们好运。

不久前,深圳助学志愿者礼周老师把深圳人捐助的2000多件衣物运到了昆明,那天晚上我要把这些衣物全部分发给孩子们。借用了宾馆的餐厅,我发动孩子们一齐动手,他们高兴地挑选着,试穿着,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发放完毕。11月的昆明已经颇有凉意,这些衣物恰到好处地给他们带来了温暖,同时也带来了深圳人的关心和牵挂。

深圳与云南,相隔千里但一脉相连,深圳人的爱心通过助学活动源源不断地送达到千里之外的高原。令人欣慰的是,爱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里生根、发芽。阿铖尹说:“我将来毕业了,有能力了,一定要像你们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”马翠瑛说:“每次看到你们,我就会觉得生活更美好,以后我也要做你们这样的人。”还有很多学生表示在假期里将协助基金会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。

爱在延续,世界将会更美好。走出大山的孩子们,有了一颗坚强的心,有了一颗博爱宽厚的心。今天,置身在万家灯火的深圳,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,我最想说的是:光阴荏苒,惟爱永恒!资助贫困生联系人:礼周1362239432、郭晓冰13502814437。


作者:    

新闻时空

 

Copyright 2002 sznews.com, Shenzhen Press Group. All Rights Reserved.
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